在比較正常人和弱智者的學習能力的研究中,最一致的發(fā)現是,當要求弱智者記住幾秒鐘前提供的一組單詞,聲響或圖片時,他們做得往往要比正常人差。
許多權威人士通過克雷克(Crtrik)等人提出的“處理深度”學說對這些記憶問題進行了概括。這套理論強調一個人為牢記某種信息而對之進行處理的深度,認為人是在各種不同的分析水平上對外來刺激進行處理的。分析處于最低水平時,得到處理的只是事物的感性特征,而在較高分析水平上,得到處理的便是外來刺激的語義特征了。比如說,讓一個人判斷一個單詞是否由大寫字母組成,是淺度處理;而讓一個人判斷該單詞在一個句子中用得是否恰當,則是深度處理。
研究結果表明,所要求處理的程度越深,弱智者就越可能出現比正常人嚴重的記憶問題。換言之,記憶任務越復雜,弱智者面臨的困難也就越大。
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,是弱智者實施控制的方法不夠發(fā)達。所謂實施控制的方法,是指在學習中使用和學會使用適宜的策略。人們經常發(fā)現,弱智者在利用思考和組織之類的有效學習策略方面有困難。
思維策略包括“復述”。比如,當要求人們牢記一組單詞時,大多數正常人都會通過大聲背誦或默念來達到目的。而多數弱智兒童則不會自發(fā)地使用復述的方法,但在教會他們怎樣做之后,他們的記憶力會提高一大步。
“分組”是組織策略的一種,也就是將需要記憶的項目按順序分成幾個組復述。例如,在記憶“1、7、8、5、3、4\\\"這六個數字時,把它們分成“178”和“534”兩個組來復述就要容易得多。弱智者一般不會自發(fā)地使用分組記憶的方法,但在這方面進行輔導會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短期記憶力。
所以,就算孩子不幸智力低一些,家長也不要放棄,多給孩子訓練,盡可能讓他們能夠生活著。